(相关资料图)
这件器物的造型是龙首+手环的天鸡壶和扁扁的马蹄壶融合的产物;花纹则是枝叶缠在一起,属于典型的阿拉伯风格。 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,这是先在塑形的瓷泥上绘制红色花纹,再在其上涂透明釉的技术。 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,此瓷炉模仿青铜器,花纹所描绘的是波涛汹涌的海洋;蓝底白纹需要大面积涂抹苏泥勃青,这种釉彩得从波斯进口。
清乾隆粉彩百花尊,粉彩受到了西洋珐琅的影响,但其色调显示出柔软的粉化模样 明清时期的景德镇进一步扩大规模,会聚各地能工巧匠,并更新了技艺(例如将铁刀应用于旋坯,以及吹釉法的诞生)。一些精致的新产品也不断涌现:明朝的釉里红、福海纹、成化斗彩;清朝的郎窑红、粉彩等。彼时,又恰好撞上了欧洲的“大航海”,景德镇瓷器源源不断输入西洋,风靡整个贵族上层。欧洲对中国的称呼“China”,便是瓷的意思。还曾有人指出,这个名称源自景德镇的原名“昌南”。 瓷器制作工序宋应星在《天工开物》中曾说过:“共计一坯之力,过手七十二,方克成器。”可见瓷器制作之难。 1. 拉坯 又称走泥,这是制作瓷器的首要步骤。将制作好的泥团放在坯车的轮盘上,用轮制成型的方式塑造泥团的形状。先要将泥团抱正,然后在泥团中间抠出一个窝来,再逐渐上提将窝壁拔高,就能把泥团修整成匠人想要的样子。 2. 晾坯。 湿度高的瓷坯很容易在烧制过程中变形,因此拉坯完成后就要将其放置于太阳底下晾晒,等它到自然干透。不能为了求快而采取火烧或炭火烤的方式,否则瓷坯便会干裂或干湿不均匀。 3. 利坯 又称修坯,在瓷坯半干的时候将其放于轮车之上,用利刀修整其厚薄和直曲线程度,使得表面光洁、均匀。匠人的技艺就体现在这里,景德镇瓷器薄如纸,关键就在于利坯。 4. 雕刻。匠人需要以瓷为纸,以刀为笔,在瓷坯上雕刻花纹。花纹应有尽有,包括人物、山水、花鸟、走兽。
5. 补水。
雕刻之后,瓷坯上会留下些细小的刀痕或小孔,直接上釉则会导致缩釉、麻点,因此需要先补水。一方面,可以借此平整坯面,消去刀痕和小孔,并除去坯屑和粉尘;另一方面,也可以通过补水来发现坯体隐藏的气体及硬泥。
6. 上釉。
将石英、长石、硼砂、黏土等为原料制成的釉料涂在瓷坯表面,一方面能起到保护瓷器的作用,另一方面也能使瓷体表面具有玻璃般的光泽,更具美感。 7. 入窑 上釉后就可以将瓷坯放入窑体进行烧制了。火的脾气并不是每一次都那么一致,即使最有经验的制瓷人也无法保证自己亲手推入的一窑中,可以得到满意的成品。一般情况下,瓷器需要一千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烧炼,十二至十八小时的自然冷却。如果设备运转不顺畅,有时烧到一半火枪还会喷火。 8. 开窑 当窑体的温度降至常温时,整个制瓷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就要到来了。如果烧制成功,匠人便会发现一个完整的、闪着光泽的工艺品,这就是最终的瓷器了。 原文载于:民族文化史纲公众号